小公交内涵大民生。达城公交,从5台“上海牌”客车到如今的519台新型公交,从5条城乡单一线路到现在的41条公交线网,从路边临时站点到港湾式公交站台……达城公交的每一次变化,都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每一步跨越,都彰显了达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公交优先、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
以改革为“突破点”
理顺公交经营体制困局
2016年7月底,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达州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协调各方,如期圆满完成主城区公交体制改革任务,3家民营公交企业退出公交行业,168台民营公交车辆全部移交市公交公司。2019年7月,将河市、东岳、蒲家3个乡镇共50台城乡公交车收归国有。主城区公交改革的顺利完成,破处了“企业、经营者、从业人员”的利益关系,破解了公交行业“成份杂、秩序乱、业主叫、群众吼”的公交经营体制困局, 实现了“一城一交”的新格局,使达州主城区公交客运迈入了规范化发展快车道。
以规划为“切入点”
不断拓展公交线网覆盖范围
针对市民反映的线路少、线网覆盖率低、乘车难等问题,达州市交通运输局邀请西南交大设计院实地论证线路优化调整方案并进行多次修改,制定了《达州市中心城区2017年-2020年公交线网规划》(简称《规划》),并于2017年11月正式实施。
《规划》实现了主城区公交线路自运行以来“全洗牌”,做到了更加优化科学,减少了重复率,拓展了覆盖面,构建起“主干支”相互衔接的公交出行体系,学校、医院、休闲广场、商贸市场等公共区域实现线路全覆盖,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62.87%、500米半径覆盖率为90.52%。目前,达州主城区已有公交线路41条、营运车辆519台,日均运送乘客27万余人次,出行分担率21.8%。2018年全年完成客运安全行驶里程2341万公里,平安运送乘客达8699万人次。
以民生为“出发点”
全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
政策保障“优”。2017年10月,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并经省人大批准,出台《达州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运营服务、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的健康发展予以了政策保障。
财政投入“大”。2018年,达州市政府支持市公交公司新购进150台气电混合新能源公交车。2016年至今,公司新增及更新198台公交车,财政累计补贴近亿元。2019年,市级财政全额投资新购91辆公交车,进一步缓解因城市扩大线网拓展造成的运力不足问题。
设施配套“全”。2017年以来,达州城区新建、改建公交站台486个,其中港湾式站台71个。建成3座公交首末站(火车站公交首末站、肖公庙公交首末站、徐家坝公交首末站);莲花湖公交首末站已基本建成,七河路公交首末站即将开工建设。同时,已规划三里坪、马踏洞、双龙、职教园区公交首末站以及达州新机场公交枢纽站建设。
通行路权“先”。突出公交路权优先,在城市重要路段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在来凤路、荷叶街等路段实行单向循环;同时,设置了公交“逆行”专用道,提升公交通行效率。
以公益为“落脚点”
倾力优化公交服务品质
政策上优惠。先后出台了《达州市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优惠政策》《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将公交改革发展成果让利于民、惠及大众。
落实上兑现。公交IC卡全面推广运用,对普通市民和在校学生刷卡(或达州通APP)乘车给予票价打折优惠,对65岁以上老年人、重度残疾人、残疾军人、“两参”人员实行免费乘车政策。
服务上创新。已在中心城区建成电子站牌60个,开通手机端公交信息实时查询和达州通APP扫码、银联闪付、支付宝支付乘车等功能,让群众不断感受公共出行新体验。
监管上严格。依托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公交运营调度,从严监管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确保群众便捷、安全、舒适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