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大竹县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聚力实施“四向战略”,加快构建“四铁四高速七干线”骨干交通网络。对外接入“大循环”,对内畅通“小循环”,着力推进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起“3小时成都、1小时重庆、半小时达州、县内1小时”的快速通达格局,书写了“竹乡发展、交通先行”的壮丽诗篇。
“大竹县属四川省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地跨‘三山两槽’,呈‘川’字形,这样的地理环境,让大竹县发展交通十分困难,‘三山两槽’地形,成为制约大竹县交通运输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大竹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袁秀炳告诉记者,大竹县交通运输局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精准施策,奋力建设“四好农村路”,抢抓交通发展的机遇,精心谋划重点项目,交通运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设“四好农村路”铺就“振兴快车道”
百业兴旺,交通先行。“十三五”以来,大竹县交通运输局把推动“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高速度建设、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外通内联、通村通乡、客运到村、安全便捷”目标,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路网建设,补齐交通发展短板,破解脱贫攻坚瓶颈制约。
近年来,大竹县新(改)建县乡道农村公路29条401公里,新建村道联网路1006公里,加宽村道540公里,提升改造县乡道示范路96.8公里,新建村道示范路35.7公里。目前,全县已实现100%的乡镇、100%的建制村、95%的村民小组通硬(油)化路,100%的建制村通客运,100%的乡、村、组道路养护管理全覆盖,竹石路快速通道、国道外迁、包茂高速大竹南互通、十大出县通乡联网路、县乡道农村路改造升级等重点项目一一建成;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全县路域巡查率100%,坚持“有路必养、养必见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的养护目标,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100%;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农村客运“开得起、留得住、可持续”的目标,全面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大竹县也因此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十四五”期,大竹县将抢抓川渝毗邻地区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片建设的机遇。联动川渝毗邻县(市、区),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交通 产业”“交通 旅游”“交通 文化”“交通 邮政”融合发展,健全便捷高效运输服务体系,助力全县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
做好城乡顶层设计
谋划交通美好蓝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是大竹县交通发展的契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面对如此机遇,大竹县交通人抢机遇、争项目、早谋划,全力推进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作。
谋划大交通,树立大格局。大竹县交通运输局在新一轮全省省道公路规划布局调整方案中,拟新增规划省道庙坝镇(广安、达州界)至观音镇(川渝界)、文星镇(广安、达州界)至高明镇(川渝界)两条省道,规划新增省道404线延伸线大竹竹阳街道至清河镇至渠县大义乡,共计160余公里,新增比例占全市新增规划省道里程的35%。同时,大竹县交通运输局结合国土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农村路网布局规划,为大竹县到2035年交通建设,特别是县、乡、村农村公路的新(改、扩)建作好项目储备和规划支撑。按照交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要求,完善现有的县、乡、村道公路路网布局。拟改造提升县道699.2公里(比现有326.4公里县道增加372.8公里)、乡道700.1公里(比现有486公里乡道增加214.1公里)、村道3400公里。
争项目,抢发展。大竹县交通运输局积极争取事关大竹县长远发展的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进规入库”。其中,共申报G318大竹九盘至石桥铺梁平界段升级改造、S202线大竹县境段升级改造等9个项目共421公里;计划投资776000万元的项目进入到省交通厅建立的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储备库,申报云雾茶谷、花房子、太极岛等景点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共52公里,投资26500万元的项目进入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路项目库。
“十四五”期间,大竹县交通运输局将以“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交通精神,立足于“补短板、强弱项”,按照“川渝毗邻地区干线公路对等化发展、县内山前山后片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发展”的要求,以“四铁四高速七干线”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联运新体系,努力实现“三个目标”,即为铁路运输实现历史性突破、高速公路实现与毗邻县市区直连直达、县域内干线公路实现互联互通。
目标实现后,将为100多万大竹县百姓织密高效便捷的生活交通网,为大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为建设繁荣美丽活力大竹贡献交通力量。